| 无障碍浏览 | 繁體版 | 网站地图
区委 | 区人大 | 区政府 | 区政协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苑地>魅力鼎城>详细内容

人杰地灵长茅岭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5 16:57:18 浏览次数: 【字体:

潘振武家乡--革命老区长茅岭地处鼎城西南边陲,距常德市城区30 公里,全乡69平方公里,辖19个村、17800人。

长茅岭历史文化悠久,境内古城山是东汉沅南县县城遗址,是历代王朝的军事要塞。秦始皇的太爷秦昭王派司马错将军攻打楚国,在此建司马错城,扼入蜀咽喉。唐代大诗人、朗州司马刘禹锡曾到此参观,并赋诗一首《登司马错故城》。东汉建武26年(公元50年),马援将军在此扩城屯兵,建沅南县县城。

长茅岭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该乡官坊湾村的余家冲不足百人,明清时期出了 2位开明知府、5位知县,近代又出了国学大师、原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院专门委员余嘉锡;杰出的妇女活动家、民办教育家余曼珍等知名人士。

长茅岭红色文化底蕴丰厚。鼎城区唯一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常德市唯一的开国将军潘振武出生于该乡万新村。潘将军与革命烈士代修文1927年9月10日为配合毛泽东的秋收起义,在万寿山组织600多名农民协会会员举行文甲(今长茅岭)农民武装起义,打响了常德农民起义第一枪,为鼎城成为革命老区奠定了基础。该乡还有抗日英雄冯冠雄、辛玄革命陆军中将蒋纬丞等革命先贤。

长茅岭物产丰富,环境优美。27000亩耕地和52000亩油茶山,是宝贵的生产资源。该乡的茶油是正宗的绿色环保食品,可与靡行世界的橄榄油媲美。

因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贫穷落后,是出了名的贫困革命老区。芭茅遍地,野草丛生,人们缺吃少穿,无钱盖房,农民为了生存,用芭茅搭屋遮风挡雨。连当时的小集镇长茅岭墟场(乡政府所在地)也只有十几户人家,全是茅草房。长茅岭这个名称也可能是因此而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缺吃少穿的农民告别贫穷落后,开始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尤其是近些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抢抓历史机遇,充分挖掘、整合人文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文化,弘扬老区革命精神,着力搞好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革命老区的后发赶超。

近年来,长茅岭乡积极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2011年9月,该乡成立老区建设领导班子,安排专职人员认真普查红色遗址,征集革命文物。普查出红色遗址有:潘振武将军的故居;1926年农民协会会址(花园村一组);1927年9月10日文甲农民起义旧址万寿山;余嘉锡、余曼珍的故居;冯冠雄、蒋纬丞、革命烈士代修文、蒋国保的坟墓等14处。征集的革命文物有:文甲农民起义的旗帜、土枪、大刀、梭镖、马灯;冯冠雄在大公报发表的义愤填膺声讨国民党当局打内战、消极抗日的文章;潘振武、蒋纬丞、余嘉锡、余曼珍的字画手稿,以及国民党当局悬赏五百大洋缉拿潘振武的布告等40余件。该乡党委、政府重点选择红色文化资源加以深入研究,出版了《老区巡礼》、《长茅岭红色文化概览》两本介绍长茅岭名胜古迹、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的书籍,成为投资开发的宣传资料,使长茅岭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该乡党委、政府还对革命遗址及将军故居进行了修缮,开办了将军革命生涯展览室,并把将军故居打造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茅岭乡还积极以弘扬红色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该乡为弘扬红色文化和老区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祭奠抗日英难和革命先烈等等。还积极利用红色文化和老区精神这根纽带,联系曾经在这里战斗工作过的人士及他们的亲友,向他们宣传推荐长茅岭,以此招商引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福建博亿新能建材有限公司从网上得知长茅岭是革命老区,这里的粘土又是生产琉璃瓦的好原料,便主动与乡政府联系,在文甲起义旧址万寿山兴建琉璃瓦厂,整体投资约5000万元,预计2013年6月份可投产,预期年销售收入一亿元,可上缴税金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40多个。再如湖南贵太太茶油科技有限公司与该乡签订了 5万2千亩油茶系列开发的意向性合同,该公司计划每亩投入400元,对现有油茶进行低改,并对乡油脂厂进行升级改造,这对该乡油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大的推动,也必将为当地老百姓来带可观的经济收入。

长茅岭乡文化产业的兴起,拉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的长茅岭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一座座农家小洋房比邻而建,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一个个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初步统计,全乡投资50万元、产值上百万、利润过10万的养殖大户50多户,经济形势十分喜人。全乡4200 多个农户,85%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楼房,70%以上的农户告别几千年烟熏火燎的柴火灶台,使用清洁、卫生、省时、节能的液化气、沼气、太阳能,60%的农户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新型农民过上了低炭环保生活。一些原来跳“农门”、“农转非”的居民和外出的打工仔、打工妹又纷纷回乡从事农业生产。革命老区长茅岭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