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繁體版 | 网站地图
区委 | 区人大 | 区政府 | 区政协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苑地>风物古迹>详细内容

家乡的婚俗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8 10:55:09 浏览次数: 【字体:

家乡的婚俗,独具特色。如戏,如一帧田园风俗小景。而闹房则是一出十分幽默的滑稽小品,乐趣横生,洋溢着文化氛围。

女家的婚庆称之为“女儿宴”。晚上开脸就兴哭嫁,作为母亲要选择最恰当而能使女儿动容的语言,逗得欲哭无泪的千金,也为之大哭一场。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像一把钢刀,一阵一阵剜痛女儿的心肝,使在场的女客免不了要陪几滴眼泪,这就达到了最佳效果。哪怕是习惯性的做戏,也要显得十分真切,不让冷落。

而这一天男家就称“贺郎”。吹吹打打,客亲如云,要比女家的气氛浓得多了。不过,吹吹打打之前,事先要选择当地有文化水平的老先生书写对联,挂上“鸾凤和鸣”、“麒麟”、“狮象”等字样。第二天下午一煞吹,就要马上撕毁,不留痕迹。至今还保持着这种古老的习俗。

当一支支长长的迎亲队伍,摇头摆尾进村的时候,一种欢乐而紧张的气氛飘然而至。几顶壳子轿在前面带路,大花轿尾随在后。壳子轿是女家送亲的贵客坐的,如轿不够,就用椅子绑成杠杠轿。这一次媒婆为这趟婚事东奔西走,男家给予她最后一次礼遇。此后就是新娘进了房,媒人撂过墙了。婚后如果夫妻关系不好,就该媒婆婆挨骂的时候到了。

屋门前烧旺了三堆"迎亲"火。急促的锣鼓声、激越的锁呐声,一阵阵更显示了特意的辉煌。

最有趣的是,女家客亲一到,一片“亲爹”“亲妈”的道喜声在禾场上荡漾。这时男家的老少男女,早巳是癞哈蟆躲端午,见不到半个人影儿了。乡俗:意思是暂时的回避,以避免今后口角之嫌。

其实这时的女尚亲,在一串长长的鞭炮声中,面对着这“龙门阵”已开始惊惶失措起来。她们对大门口摆设的杯子、茶盆、花碗、算盘、水果、茶食之类,都要针对性的一一用四言八句如谜语一样拆开这一道谜阵。说起这"龙门阵",奇异的风俗,主要流行于沅江下游流域常德的部分村落,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如数家珍。当外村的女儿嫁在这样的村落,给人踌躇的是:佳期择定,女家就要事先物色一个有应试能力的女尚亲(又称高亲)去应试送亲大场面。条件是人才好、有文才、具有一定学识,还要有胆量,临阵不慌乱,主要是年轻的少妇,或者身经百战的年轻大嫂。有的是选这些村落嫁他村的女儿为对象,因为她在闺中时事先从她大嫂、婶子那里学来了这种见识,破阵的四言八句的打油诗倒背如流。万一没有这样的人才,事先就从亲戚中物色一个能言会道的女客,给他以充分时间好从内行里拜师,以免那天丢尽面子。于是前个把月就背呀背呀,好似发蒙的小学生。不识字的妇女,朝思暮想,上厕所也不得空,像读八股文,倒成了她们无可奈何的苦差。吃上了这杯人情酒,也只能埋怨妈,埋怨爹了。怪他们不让她读上几句书,省得多吃这样的瞎亏。哎!何苦罗!

有一次,一个既没有文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人品中姿的女人,上穿绿底白花夹袄,下着绣花拖地长裙,看上去是位老实巴交的娇小少妇……

她一下轿,人们都投来一缕异样的目光:“噫,这是来丢丑的!不知从哪个马桶角角里打出来的秕货呢!”七嘴八舌,悄悄议论开来。

可她一上场,却显得稳重,气度不凡,沉着应战,像穿线子一样,面对琳琅满目的“试题”,一桩一桩不打结。正如珠玑脱线,大珠小珠落玉盘,随来送亲的客亲,便显出得意的神态,借势涌进中堂,当场围观看热闹的人为之一怔。又一阵“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赞叹之声泛起,一缕缕敬佩的目光,在破阵的少妇脸上扫来扫去。女家的客亲便趁机炫耀起来:“这还是选的马货呢!”

这一番略显风趣的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这时少妇白了那人一眼。

当人们获悉她还是个目不识丁的女“睁眼瞎”时,全场为之哗然!

面对这场面,如果对不上号,遂成为一时给全村一份打趣的笑料,新娘也有失光彩,认为娘家缺乏人才。男家摆设的这谜阵错了,女客可当即给予纠正。

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拆不开这道“龙门阵”,也算是一阵丢脸的事,也是测试女家女客的水平与文化素养的尺度,今后做客才会觉得光彩。送亲的人也随之拆谜阵,一道道步入中堂。如拆谜阵的人愈迅速,客人可一道进入中堂;如不内行,而客亲就一片嘲笑,嘻嘻笑笑尾随至中堂。

不过这也只是一阵风,转瞬就烟消云散。

抢坐,也是家乡婚庆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环节。

新娘从中堂迎进之后,双方的女客都把各自的新人马上推推攘攘随人流卷进洞房。这时的气氛显得非常紧张,各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都进了推向靠东边的床厅上,这一般都是女人主动,而往往新郎本身不怎么计较。这曲戏都是双方的女客导演的多,其实这是维系几千年男女不平等的旧习。这些开明的新郎,不爱搞这一套,让新娘一个人安安稳稳坐个够。往往为抢坐这一事,双方亲戚也有一番争吵的,瞬间即逝。

婚礼,是新娘进门后最严肃的一幕。由有点文化的村里人举行,即哼起老掉牙的八股文章,以显示文采。

随之一道工序“拜茶”,见客亲都塞一对茶卤蛋。这种蛋都是要客人掏腰包,多者百元,少者伍元。有些读中学的学生,看到大人们都吃蛋丢钱,他们也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丢上一二元。这种主动,往往会博得亲友们的夸奖而喜形于色。可经济拮据的老年人,也会从女儿平时给的极为有限的私房钱中,从裹了一层又一层的红布片抑或草纸中,掬出十元,五元,让晚辈们知道奶奶这笔钱的艰难与厚重,是她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买草纸与眼药的钱!

在这种场合吃了蛋,嘴巴上涂石灰的只是那些不懂事的娃娃了。在这里并有新婚三天无大小的说法!

在这场戏剧中,“闹房”(又称为打喜)是戏中之戏。女方客亲基本退尽,只留下一个“伴娘”在新婚之夜为初出“闺阁”的新娘作临时性的指点。这个销魂之夜主要是留给邻里乡亲进行打趣的一幕“玩艺戏”!

不过这恶作剧,多以年轻人、娃娃们为主。导演主角的多以平时喜欢贺喜儿的“逗把鬼”来充当,另还选择一个配角扮演双簧。其间充满几多调情色彩,竟成为一剂调味品了。

以一对新人摁抬抬茶,便徐徐拉开序幕,茶里习惯放几条白糖浸制的甜姜及三二粒红枣,即称为“新欢茶”。前来凑热闹的人边饮边笑,阵阵欢笑声破堂而出,品出一种别样的滋味!

爆竹一响,帷幕一下拉开了。两位逗把客手擎红烛,嘴里念着带有调情色调的串串扯白歌,嘻皮笑脸,一步一步走进洞房……

“爆竹一响喜洋洋,手挚红烛进洞房,恭喜新娘与新郎,今不看姐儿的新嫁妆,只看看贵府有个金姑娘……”

“新姐儿,你喜欢不喜欢?”边说边揭开水红色的面纱,观看她的红脸蛋,又是一段扯白……从头到手,从手到脚,一唱一和,直逗得新娘子大开金口。

接着就是敲诈烟、糖果!大方些的新娘,连续丢上好几包烟,不过丢一包都要几句祝词。见人发上两粒糖果,有的懒得麻烦,干脆往外甩,有意要让孩子们哄抢,以调剂其中的情趣,使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今年接我吃喜酒,明年接我吃红蛋……”

他们一边挑逗一边哄笑,新娘子越是默默含羞,越是多情,越惹得闹房的哥儿们故意撩拨,情趣愈浓……

膩了,又换个新玩艺:唱歌。

主要是乡间小曲“十月看姐”、“十二月控梅”,随时代交替。在这小乡村里,也时兴流行歌曲。但有的新郎、新娘不大习惯唱歌,这时围观的人更会唱他的别别腔,每当唱走调时,那情味就更浓了。……

总之,在这一夜,人们借着兴致,千方百计以挑逗新娘、戏弄新郎为乐。每个动作都成笑料,直折腾到半夜,才肯收场。有的新娘经不起这番折腾,脸上会出现不悦,抑或悄悄发些小脾气的也有。往往这时都有不欢而散之感。

闹房虽散,但弦外之音,却回荡不息!一对被折腾了几个小时的新人人睡,但俏皮的孩子仍有恋意,躲在房外的隐蔽处,偷听一对恋人在洞房里的桃色新闻,为第二天传播情话,添油加醋留下百年不衰的笑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