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繁體版 | 网站地图
区委 | 区人大 | 区政府 | 区政协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苑地>风物古迹>详细内容

河洑北宋张颙墓及其墓志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02 10:27:35 浏览次数: 【字体:

1976年2月上旬,在距常德市西9公里的河洑山东北麓,原常德县林业研究所基建工地,发现一座北宋时期的夫妇合葬石室墓。由省博物馆、常德地区有关部门配合进行清理。该墓曾经被盗,棺木遭白蚁蛀毁,出土器物不多,但整个墓室为石质结构,四扇墓门有彩绘的甲胄武士像与浮雕动物。墓门内外有两合完整的墓志,特别是墓主人张颙的墓志铭,内容丰富,对研究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墓葬结构

墓葬清理时,墓门和张颙墓志已露在外。墓室筑在红色砂土夾砾石的生土中,墓室顶上有厚2.2米的封土。墓室的结构为双室并排的劵顶石室墓,南北向。整个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全长4.04、宽4.52、高2.16米,分东、西二室,两室的结构及其大小均基本相同,东室葬张颙,西室葬张颙之妻周氏。张颙的墓志竖立在墓门外,周氏的墓志在棺室的入口处不远。墓壁全用长方条形石枋横垒而成,石料质地较为坚硬,各面制作规整,壁高1.55、厚0.34厘米。两室中间有一隔墙,高和宽与墓壁相同,并在其中部有一高25、宽40厘米的方孔眼贯穿两室。墙的构筑与墓壁相同,石枋之间均用白灰掺杂有泥的混合物进行粘附,而且还发现在隔墙与墓壁的表面,敷有一层光滑且较薄的白灰面,上面残存有彩墨画痕迹。墓壁以上为石枋劵成的劵顶,劵顶高56厘米。墓室底均用较薄的石块铺成,两室墓底上中部,有用长方条形石块铺成高出墓底12厘米的棺床,两室的棺床大小相等,长2.18、宽1.16和尸骨,均已腐朽无存。在东、西两室的进口处,各设置一墓门,两门的结构相同,由门框、门扉和门楣构成。门框的两边为两节石枋垒叠的立柱,立柱高1.86米,一边宽0.5米、另一边宽0.36米。两边立柱上承放有门楣,门楣上有一横条石,横条石上有一呈弧形的石枋,立柱下端置于横石门槛上。整个门框高1.86米,门宽(除立柱外)1.26米。门框内均安放有向外开合的两扇门扉,每扇门扉以靠近门框立柱一侧为轴,轴上、下有一圆柱状的斗,门斗上安在门楣、下安在门槛的轴窝里,门可以自由开合。在两扇门扉内侧中部边上,各凿有一圆形小孔,内安放铁锁,将门锁住。出土时,西室门上的铁锁仍完整的锁在门上,东室已无存。另外在西室门外,还用长方形石枋横砌五层,将门封住,东室门外,无封门石,有墓志竖放在门前,也将墓门封住。

墓室的西南角有一盗洞,劵顶石和封土塞满墓室,随葬器物多为残器。

出土器物

陶器残片一件。陶胎呈灰褐色,火候较高,可能为卷草附加堆纹的罍壜残口沿。

白瓷残片1件。胎质洁白细腻。为白瓷碗的口沿和碗底。

铁棺钉15颗。出土于棺床上。盯为方体,均已锈蚀。

铁锁1件。通体生锈,全长42米。

铜钱共计13种22枚。为“开元通宝”2枚、“至道元宝”1枚、“咸平元宝”1枚、“景德元宝”1枚、“祥符通宝”1枚、“祥符元宝”1枚、“天禧通宝”2枚、“天圣元宝”5枚、“至和元宝”1枚、“嘉佑元宝”1枚、“治平元宝”1枚、“皇宋通宝”4枚、“熙宁重宝”10枚。以上铜钱,均出土于西室,夹在周氏的墓志铭与墓志盖之间的四角。

墓门的彩绘与浮雕

墓室四扇门的正面,有大小一致的甲胄武士彩绘立像,下半部为浮雕的涂彩动物图像。

每个墓室两扇门扉上的彩绘甲胄武士立像,均相向而立,出土时,西室的彩绘甲胄武士立像颜色仍较鲜艳,东室的彩绘像,其彩色有的部位已褪色,但仍可见。甲胄武士像高60厘米,头盔兜鍪,两边的耳护向上翻卷,鍪顶正中缀画有圆缨一朵,肩部有披膊,全身披盔甲,披膊和盔甲均为鱼鳞状,在盔甲的手臂上还绘有神童图像。武士的双手置于腹前,按剑于地,分作面向内侧而立的姿态。其绘法是先用墨线勾画出轮廓,然后再用朱色和白粉填充。从整个彩绘的甲胄武士立像的装束来看,它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成书的《武经总要》所绘制的“其制有甲身,上缀披膊,下属吊腿,首则兜鍪顿项”的着铠甲图像基本一致。

墓志铭及其有关内容

张颙夫妇墓均有墓志,保存完整。张颙的墓志竖立在门外的土中,墓志铭与盖紧贴在一起。张颙之妻周氏墓志,平放在室内棺床前,两合墓志的质料,均为红色砂岩。张颙墓志铭与盖均长1.42、宽1.14米。盖上中间篆刻三行,为“宋中散大夫致仕张公墓志铭”。志铭为楷书,字体秀丽工整。志文共48行,满行60字,共计2428字。周氏墓志,盖剖面近梯形,平面呈方形。盖正中篆刻“宋永安县君周氏墓志”,志铭也为楷书,共33行,计900余字。墓志盖与志铭均长80、宽78、盖厚16、志铭厚13厘米。

张颙墓志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他的家世、经历以及担任的官职和做过的重大事项。他生于大中祥符元年(1007),卒于元祐元年(1086),活了七十九岁。从景祐元年(1034)开始进入仕途,五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历任澧州军事推官、监澧州酒税、大理寺丞,知潭州、通海县事兼都盐仓加丞奉郎,屯田员外郎,知雅州,知成都府,都官员外郎,知袁州,三司判官,祠部郎中,上骑都尉,开封府判官,江东转运使,刑部郎中,兵部郎中,上轻车都尉,知峡州,知江宁府,太常少卿,知鄂州,知鼎州,湖南转运使等官职。他死后,由与他同时期的张问撰志文,赵瞻书,李常篆盖,由此三人均在《宋史》中有传,是北宋中期朝廷中的要人。这也反映了张颙与宋朝的上层人物关系很密切。

张颙在《宋史》中无传。惟清嘉庆《常德府志》卷三十二《任务表》中有“宋,张颉,兄禺”;卷三十六《列传·守》戴:“张颙,桃源人,颉之兄,庆历六年丙戌(1046)进士,才干为时所称,历都官员外郎,与梅圣俞相友善。”张颉《宋史》有传。称:“张颉,字仲举,其先金陵人,徒鼎州桃源,皇祐元年乙丑进士,……累迁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哲宗时知凤翔广州,召为户部侍郎,……以文渊阁待制,为河北都转运使,……徒知荆南至都门爆卒。”《嘉庆常德府志》因避嘉庆皇帝名颙琰之讳,故将“张颙”改为“张禺”。(张颉夫妇墓志也于近年在河洑山基建动土中发现)。

张颙一生做官的时间长,经历的事情多。墓志虽主要是为其歌功颂德,同时,也间接地反映出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有关的历史人物等情况。如:北宋时期官僚大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残酷剥削农民;地方政府大兴监狱,杀戮人民,草菅人命等。在另一方面,对王安石推行新法,鼓励兴建农田水利,捍海造田,修“万春圩”、“百丈圩”,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创造了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等内容,也多处涉及。而张颙等人带着严重的唯心主义保守思想与王安石坚持辩证唯物观点直接地、公开地对立和交锋的情况,也有非常生动的叙述。

张颙的墓志中,还记述了一段古代眼科医疗技术方面很有价值的资料:张颙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成天哭泣,时间一长,双目失明。后遇一位医术高明的异人,施行“金针拨障术”,盲眼复明如初。这是距今92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用金针拨障术”治好一个盲眼的一个实例。证明在宋代我国的眼科医疗技术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